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我看見一隻鳥

有一次,在一個人聲沸騰的公園裡,無意中聽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女生從遠處跑過來,興奮地告訴坐在樹下的媽媽,說:「媽媽,媽媽!我看見一隻鳥,牠會叫耶!」。我注意到她的媽媽,只不過是「嗯」的一聲回應,對小女孩的大發現,似乎不以為意。我想,這樣的對話存在於我們社會的親子關係中,應該是普遍而司空見慣的。
我們的社會只尊齒序,敬老而不重幼。「小兒」和「兒戲」都是無知的代名詞,「童心」和「天真」更帶有嘲諷的意味。「囡仔有耳無嘴」是我們的家訓,說你「童心未泯」、「幼稚」未必是讚美的形容詞。我們的文化、文學裡,除了孫悟空和豬八戒之外,從來找不到為兒童寫的故事,所有加諸孩童的,都是教他們要修齊治平、要師法聖人之道,乃至於要你讀書、報國…..。三、五千年的文化,是死板的、蒼白的、了無生趣、缺乏青春活力、沒有想像空間的。反觀我們西方的兒童,從小就浸淫在國王、公主、巨人、巫婆和精靈的世界裡,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小飛俠、愛麗絲夢遊記…..,各式綺麗、夢幻甚至荒誕的文學作品充斥。在科技倡明、思想前衛的現代,西方文明早已引領世界風潮,然而,還有人堅信他們看到了聖誕老人和小精靈。
繪本「我看見一隻鳥」原是有楔子的。那是在小女還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學校的校外教學回來,很高興的對我說,她看到一隻蜂鳥在馬櫻丹花前吸蜜。我知道台灣沒有蜂鳥,一般人很容易將一種鱗翅目的天蛾誤認為的蜂鳥。由於女兒信誓旦旦,反而讓我這個深知個中緣由的老爸十分難為。於是我寫了一本「士林官邸追追追」,由楊麗玲插畫,前衛出版。內容也是在描寫一個小女孩發現一隻蜂鳥,當作自然觀察的作業。卻因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遭到老師責罵….。文中以自然觀察為體,略帶進親子教育的話題。可惜,這本書命運多舛,並沒有多少機會面對讀者。
後來,我無意間讀了一本英文的童書,內容大約也是看見了一隻不一樣的野鳥,得不到大家的認同….。剛好青林公司邀約,要為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繪製有關野鳥的繪本。於是整理以往的繪圖和觀鳥經驗,再加上一些常被我們忽略的「幼稚童心」編繪成書。
至於公園裡「發現小鳥會叫」的小女孩,可能因為大人們的疏忽,從此以為「一隻會叫的鳥兒並不稀奇,」而關閉了她對認識野鳥、探索環境的好奇心。或許她從來無法得知:「那是什麼鳥?」、「為什麼會叫?」、「為什麼會在公園裡出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