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海田石滬

















1
退潮以後
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
辛苦地忙著在海邊堆石頭。
這樣的工作已經持續進行了好久,
然而,每一張黝黑、疲憊的臉上,
卻都堆滿了希望和滿足的笑容。

2
在澎湖,石頭的用途很廣,
蓋房子、砌圍牆、鎮風塔.....
連種菜也需要用石頭圍成擋風石牆。

「我不懂,把石塊堆在海裡要做什麼用?」
一隻鷺鳥望著海邊辛苦工作的人。
「據說是要建造一個滬。」一隻貓懶洋洋的回答。

3
「什麼是滬?」鷺鳥好奇地問。
「是用來捉魚的圍牆」
貓有點不耐煩地說:
「用石頭圍成的滬也可以捕魚?
真不知這些人類在想些什麼?」

4
「我看過人類用船捕魚、用網撈魚,用竹桿釣魚,」
鷺鳥飛到海邊去看個究竟。
「可是從來沒有聽說用石頭築成圍牆也可以捕魚。」

5
候鳥到過許多地方,看過不少捕魚的方法。
「有竹子編的滬、有樹枝編的滬,」
紅燕鷗收起翅膀:
「石頭做的滬?從來沒有看過。」

6
在一旁吃草的山羊也靠過來看熱鬧。
「如果用石頭可以捉到魚,」山羊歪著頭說:
「那麼石頭上也可以長出青草來了?」


7
海灘上工做的人
不理會岸上冷嘲熱諷,
他們像螞蟻一樣,
不停地從陸上搬運石頭,
一塊接一塊堆積在海床上。

慢慢地在海灘上堆起一座石牆,
石牆不斷延伸,
形成兩個不規則的布袋形狀。

8
「開始要漲潮了,」主事的人高聲宣布:
「魚兒已經等不及要上岸了!」
所有參與建造石滬的人紛紛回家,
帶著捕魚的工具來到海邊。

9
人們腳上穿著草鞋,腰間綁著一個麻布袋,
一面膜拜;一面唸著祈禱詞:
「石滬公保佑漁利大進,魚蝦多到捕不完,….

10
鷺鳥伸長了脖子,
期待著會發生什麼事。
候鳥飛到石滬上空看個究竟。
機靈的貓早已經溜到了人類的腳下。

山羊望著石頭縫隙間長出來的雜草,
再看看海中築起來的圍牆,
心想:「或許...,石滬海田裡,真的可以長出魚來。」

111
海水漸漸地淹沒了低矮的石滬。
魚兒一群一群沿著石牆邊緣,
游進了布袋形的石滬裡。

12
「魚來了!魚來了!大群魚游進來了!」
候鳥飛回來報告這個令人驚嘆的消息。

13
退潮了,海水從石縫間流了出去。
遊進石滬裡的魚群,
困在圍牆裡游不出去了。
「石滬公特別保佑,
趕了一大群魚進入石滬裡。」
建造石滬的主人先首下網捕撈,
接著所有參與的人一起進入石滬裡,
有的用手抓、有的用網撈。

14
大魚、小魚統統留在石滬裡,
裝進人們的竹簍子裡。

15
一筐筐,一袋袋,
用背的、用扛的、用挑的……,
駕著馬車、牛車一起來幫忙。
建造石滬就像是在海裡種田一樣,
一天可以收成兩次。
歡樂和滿足常年掛在澎湖人的臉上。

161
捕獲的魚太多了,
吃不完的鋪在地上曬成了魚乾。

貓趁機偷了一條臭肉鮭,
躲到屋角下享用。

鷺鳥和候鳥早就填飽了肚子。

山羊終於相信石頭圍成的海田,
竟然有這麼豐富的收獲。
牠們迎著海風啃食野草,
看著人們繼續建築第二個石滬。

作者寫給本書讀者(兒童)的創作感想 
本書用動物之間的對話,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法,介紹了澎湖石滬的建造過程,並藉繪圖表現方式,將澎湖群島上的人、環境、生物和地理特色,編輯而成繪本讀物。
石滬的建構和原理非常簡單,肇建之後,對於當地人文、社會和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澎湖群島擁有世界上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石滬,原因必然和當地的自然環境有關。因此,澎湖的石滬文化應該就是澎湖自然與人文的文化。
石滬存在於澎湖,不僅應該受到保護和維護,也不僅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古代遺跡而已,看到這種簡單、有效率又天人共濟的漁獵方式,確實值得我們延伸思考,如何在自然環境中,向古人學習生存之道,進而體會天時的運轉、地上生物多樣和人類發展生存的野望,謀求三者能夠和協共存的現代新生活觀念。

野鳥嘉年華

作者對審查委員的意見說明回覆如下:
作者以為:本書不過是一個以實境模擬出來的虛擬故事而已。實境因為有時、空問題(季節、開花、結果期、樹種分布….)的種種限制,不可能在短短的十五跨頁裡,寫出一個完整的自然事件。寫出來的故事,一定不可能完全符合知本森林遊樂區的實際狀況,當然也不可能用人類的邏輯立場去詮釋,更不能用某一個委員的作文程度來當作書寫範本。就是因為有許多不合理、不能用邏輯規範、不能被方法、原則限制的因素,創作才會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然而,本書的文、圖陳列,旨在敘述一個虛構的故事。沒有時間、空間上的拘拌,用詞造句,都在真實和虛擬之間遊走;在自然科學和童話故事中間依存。體例上既不是言情也不是論文,也不像散文;不很知性也不是科幻,但還不至於天馬行空、天花亂醉吧!所以,專家們若要用既定的繪本模式來審查本文,當中字字句句當然都是格格不入的。
作者不是什麼兒童讀物的「專家」,寫不出什麼好文章是事實。不過,作者以為,一本以繪本格式出版的作品,不一定是要一篇「好文」配上一些「好圖」才能叫作好書。一個整體的編輯製作,能夠將書中一丁點的觀念帶給一千個讀者,從而產生千千萬萬個不同於原創者的觀念,就是這本書製作成功之處。千萬不要「吾道一以貫之」,甫未出版,就要被改成「大家都會滿意;各方都能接受」的書。
有建設性的審查對於「不喜歡」、「不規矩」的作品,縱使不能認同,也是應該會有雅量,用「容忍」的態度,看看人家在搞什麼鬼。而不是用左手遮天,右手扼殺創作,阻礙異己的創意空間,將文學上一息尚存的自由氣氛都抹煞了。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台灣畫寫筆記《自序》

近年台灣受到世界潮流的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議題,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的話題。自然生態藝術和自然文學,也在諸多討論和反省的聲浪中快速蘊釀成長。許多環境自覺運動、本土認同、關懷、抗爭…,讓關心環境,歡喜自然的人,有很大的演釋空間。然而博古通今的論文、研究和報告林林總總,卻讓一般民眾無所適從。更糟的是一些美艷的繪畫、攝影作品,標榜著自然生態繪畫,頂著環境保護的光環,有的為了譁眾取寵,刻意美化了題材和內容;有的為了爭取學術地位和版圖,挖掘稀有特殊的物種。偶有佈局巧思、畫工精美,也標榜著生態保育的的藝術作品,看起來只是有台灣形而無本土情,總覺得缺少一點在地的用心和認同,感受不到台灣固有環境的美感。有甚者,還將關愛自然環境的原本初心,變成愛台灣的政治宣傳口號,扭曲了「愛」的真正意含;糢糊了「真」的事實道理。
即使在一片「要環保」、「要自然」的口號聲中,許多人對於台灣的自然環境,仍然不求甚解。有文學家站在澎湖海邊的沙灘上,竟然懷念起大漠中滾滾黃沙的祖國;有政治人物望著燕子興嘆:「台灣的春天來了」;有旅行家遍遊世界各地,攜回種種環境、視覺經驗,毫無厘頭的就要將台灣的某地營造成維也納、希臘、地中海….。遊人們渴望自然美景,觸角遍及世界各地,帶回來峽谷、草原、城堡、森林的讚美,有的色彩繽紛目不暇給;有的鬼斧神工渾然天成;有的世界遺產絕無僅有,也有的是碩果僅存值得保護。可是,當大家還在回味著北國櫻花祭多麼令人眼花撩亂的時候,台灣漫山遍野,相思樹上的小黃花正爭相怒放,好像打翻了黃色染料似的,北從大屯山南到墾丁公園,山河為之色變。這樣事實俱在的美景,卻是很少有人願意顧盼的台灣自然環境。當我們行經中橫霧社支線,沿途在中央山脈的心臟地區,看到了標示著:盧森堡、薩爾斯堡、普羅旺斯、亞維農…..形形色色的民宿招牌,好像已經忘了我們是位於北迴歸線上亞熱帶的居民。
出離台灣、放眼世界甚至擁抱地球,固然都是一件積極正面的活動,然而,若是我們不瞭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不自信我們習慣的生活方式;不安份於既成的自然環境宿命,台灣就只能朝著自我作蹋的命運和向下沈淪的方向前進了。
小小的台灣,我們擁有足以傲視全球的高山脊樑景觀;我們擁有從熱帶到寒原的植被分布,我們有高山深海、縱谷平原;也有輝煌的史前遺跡和文化。這些原有的、美好的、特殊的風景、民俗….,卻在環保聲中一一被矮化、忽略或捨棄。美麗小島被粉粧成一個尷尬的地球村,居住在島上的人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也沒有遠景,環境愈來愈醜陋;心情愈來愈鬱悶。
筆者生於鄉間長於都市,及長更有機會悠遊台灣山區海角,時間上橫跨了半個世紀的春夏秋冬。從玉山巔到外傘頂洲;從富貴角到墾丁龍坑。我思,我在,我寫,我畫,從台灣的真實面著眼;以眼見為憑著手。片紙隻字寫的是所見所聞;信手拈來畫的盡是山林野趣。
筆者也是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生活中遠離了事事求是的野望,工作中又常耽於迷惑人的美感,始終追求那屬於不入流的、草賤的繪畫題材而無怨無悔。有關台灣的人文、自然景觀,從山川草木乃至於飛禽走獸和花草蟲魚,自有一番刻骨銘心的感情和心得。只是平凡的能力,無法形容心中累積著千山萬水的心情;手拙筆禿也無能渲染台灣的枝草滴露。只能藉著平時的觀察和模寫,把握瞬間即刻或永遠銘記的印象,隨手隨筆,寫實寫意。偶有篇章圖像成稿,針砭評斷,多半是個人好惡的抒情;於生態上的描繪,不論精密、粗放、邏輯、浪漫,都是依據實物而有所本不敢妄造。
同樣是藝術工作者,我也不在乎別人的畫作多麼精美,技法多麼純熟,對於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夠反求諸己,在自己畫定的界限範圍裡,縱然孤芳自賞也是自得其樂,或可出版還能自娛娛人。希望藉著本書,以筆記、速寫和簡單描繪的方式,儘可能記錄多樣台灣的自然環境,讓這些既俗又賤的畫寫素材,有一天能夠登堂入室被人舞文弄墨,也要讓台灣民眾認識,長在自己家門口的一草一木,要像世界瑰寶一樣珍愛與保存。
台灣的「真」不在名山大川;台灣的「善」不獨鳳毛麟爪;台灣的「美」就在尋常百姓的心中。只要心中有台灣,那怕荒山草木,無論夏花秋葉,任何飛禽走獸,都可以擁有台灣自然的美意。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寄自野地的明信片《前言》

筆者是學美術的,喜愛自然美景。曾經爬山涉水尋找一幢神秘的瀑布;不遠千里捕捉森林裡的一片紅葉。上到玉山頂峰拍攝岩鷚,下至曾文溪口等待黑面琵鷺。以為只有壯麗山光水色和稀有飛禽走獸,才是自然生態藝術唯一題材。偶爾有精采作品,也能夠感動日益疏離自然的人,卻也毫不掩遮的展示著身為藝術家對自然唯美的狹隘看法,以及生為人類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一頭栽進了追求極致的行列,處處想要能人所不能,好像登上了最高山一樣,除了寒冷就是枯寂,縱有成就在外,內心反而益形空泛。
有一次在山區林道的轉彎處,看見一群竹雞正在沙坑上享受日光浴。一般人都認為竹雞既不是雞又不是鳥,不具有食用和觀賞價值。有人說竹雞成群大約七隻,這七隻竹雞蹲倨在沙坑上窩成一團,時而瞇起眼睛怡然自得;時而啁啁細語相互磨磳。和煦陽光透過扶疏枝葉,斑斑剝剝的光影灑在地上,粗俗野鳥在自然環境裡看起來竟是這麼雍容華貴。我不忍心因為攝影的動作或聲響,干擾這一群竹雞,於是緩緩蹲下然後趴在地上,儘可能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一個「人」。
慢慢從身體裡感覺到來自土地裡的溫暖,接收到一些微妙訊息:金龜子幼蟲在土裡蠕動,地鼠在不遠處翻土。枯葉堆裡有一個奇怪的蛾蛹,地衣岩石上有藍色石龍子和冒充枯葉的蝴蝶。地面上禾草子實蠢蠢欲動,草葉上滴滴露水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空氣中聞到了花香味、椿象的臭味和腐熟水果的味道。紫蛇目蝶也聞香而來,細細品嘗一粒爛熟的榕果。聽到了青楓翅果翩然落下和酢漿草彈射果實的聲音。還有新芽冒出來了、空氣流動著、葉子簌簌飄落、茶蠶蛾大啃大嚼的聲音……。

看似安靜祥和的世界也隱含著令人不安的氣氛。樹林裡枝葉婆娑搖曳,其實是一場爭奪生存權的殊死戰;攀木蜥蜴正虎視眈眈凝視著一隻蜚蠊;人面蜘蛛滿腹心機,勤奮地葺補牠的羅網;白痣珈蟌著急地捍衛地盤;岩石後面草叢裡,更不時傳來悉悉索索,令人不安的聲音,……。
竹雞似乎也察覺到了危險氣氛,帶頭的緩緩站了起來,依照長幼齒序,一隻接著一隻鑽進路旁箭竹林裡。
「一,二,三,四,五,六,….」我數了一數,「咦?怎麼少了一隻?」
第六隻竹雞臨走前在竹林邊緣停了下來,回頭疑惑的望著我,好像聽到牠不耐煩滴咕著說:「你怎麼還不跟上來?」原來我已經成為牠們的第七隻竹雞。
短暫天人交會讓我脫胎換骨,好像經歷了百萬年進化淬練一樣。原來只要拿掉人類的優越感,用自然的身心去體會自然,就算是一隻粗暴恐龍也可以演化成溫馴的鳥類。林道邂逅並沒有留下任何彌足珍貴的生態照片。不過,在我心中烙印著一段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態生命藝術,是永遠無法用相機切片或畫筆描繪所能取代的。
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們加諸於自然的討論和干涉,常常困惑在專家們艱澀的理論裡,執著於偏執的保護、保育熱潮中,迷失了人之於自然的本性;忘記了人在自然界中所以為人的角色。
生物生態保育學者安卓.P. 杜布森從日常居家生活中一再提醒自己:「……人的多元化和動、植物的多樣性一樣重要」。亨利. D. 梭羅也認為:「…遠在加州的巨木對我而言,還不如家門前的小草來得有意義」。
在這本書裡,我用尋常百姓的眼光,從我們生活的週遭多看一眼;用野人獻曝的想法,在多元的自然社會裡多想一下,畫畫寫寫旨在告訴喜好自然的人,毋需遠卦法布爾家鄉取經;也不用去大峽谷驚嘆;更不用哆嗦著去南北極探索,只要稍加用心顧盼,在我們身旁、腳下,自然就是而然也就有無限驚奇可以追尋。

2010年2月5日 星期五

鸕鷀

1
我是一隻未滿一歲的鸕鷀,自從學會飛翔以後,就隨著父母親友,從一個地方飛到另一個地方。因為北方的氣候常常擺出無情的臉色,驅趕著我們一路向南方飛去。才剛剛熟悉的地方,又要被迫離開換一個新環境。
「爸爸,你要帶我去那裡?」我好奇的發問。
「南方,南方….,去更遠的南方。」

2
爸爸要我把握時間,在遷徙的沿途中努力學習謀生技巧、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以及如何辨識方向。在父母親細心教導下,我拼命長大,好讓羽毛豐富;肌肉結實。不但要學會飛行,還要學會游泳和潛水。

3
「為什麼要學游泳和潛水呢?」我不瞭解:
「我們是鳥類,有羽毛和翅膀,應該飛在天空,為什麼還要游在水面、潛入水中呢?」
「我們是得天獨厚的鳥類,上天賜給我們特殊的條件,不但可以飛翔也會游泳和潛水」母親慈祥的說。
「潛水是為了要捕魚,水裡面的魚蝦是我們主要的食物。」父親得意的說:
「我們是鳥類的海、陸、空三棲部隊。」

4
一路上我努力學習各種謀生的本領,但是竟連一條小魚也抓不到。
「北方的魚體型大,陰險又狡滑。」爸爸笑著說:「等到了南方,那裡有捕捉不盡的魚群等著你。」
母親也說:「學會了所有謀生技巧,才有資格進入南方的鸕鷀樂園-金門。」
金門?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5
「那裡有和善的人類、有安全舒適的住所、有溫暖的氣候、有豐富的食物….」母親和藹的說:
「你可以在水底追逐魚群;在水面上遊戲,也可以無憂無慮的張開翅膀,在樹枝上曬太陽。」

6
不記得那一天是什麼特別的日子,一股從南方飄來鹹鹹的,帶有一點魚腥味的溼熱空氣,在鼻頭和羽翼間飄蕩。
鸕鷀同伴們沒有奔相走告,大家都知道時候到了。不時拍拍翅膀伸伸懶腰,表現出一幅精神抖擻的樣子。因為下一站就是旅行的終點,鸕鷀的樂園-金門。

7
我心裡還是有點害怕,因為金門是旅行的終點、學習的結束,代表成長、自立和未來。金門或許是鸕鷀的天堂樂園,但也是可怕的考驗場。
到了金門,每一隻鸕鷀都必須證明自己是一隻可以獨立的、完美的鳥類。

8.
來自不同地方的鸕鷀們,不約而同的在空中相遇,匯集成一支龐大的鸕鷀大軍,排成傳統的隊形,方向明確目標一致,朝向南方的金門前進。

9.
黃昏的時候,終於到達一個佈滿岩石的小島上空。島上靠近海邊的地方,有一個小湖泊,湖海之間有堤防間隔。奇怪的是:堤防上竟然擠滿了歡迎鸕鷀的人群。他們有的手拿著望遠鏡,有的向天空揮手,有的雙手高舉…..,人人都露出歡迎的笑容。

10.
爸爸帶著我們在湖面上盤旋,尋找他曾經停留過的痕跡,是一棵長在湖畔的木麻黃大樹,樹下一株橫倒的枯木浮出水面。從空中很快的找到了這個棲息的位置。
「這些人類會觀察、記錄我們的一舉一動。」記得爸爸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去吧,孩子!展現出鸕鷀特有的精神,讓人類看看我們是多麼優秀的三棲的鳥類。」

11.
大伙兒鸕鷀照例在湖面上空巡視。隊伍低空飛掠湖畔,好像編隊飛行的轟炸機一樣。結實的雙翼畫破空氣,發出「絲絲」的聲音,引起地面人群一陣騷動。最後終於停棲在湖畔角落的木麻黃樹上。

12.
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旅途的終點金門,我迫不急待潛入水中,捕獲了生平第一尾魚。金門,我來了!我是一隻完美的鸕鷀,一個驕傲的海陸空三棲鳥類成員。
眾多鸕鷀中我失去了父母的蹤影,卻發現自己的影子昂首挺立,映在金光閃爍的水面上。

龍眼樹的故鄉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地方就是故鄉。

由於歷史悲劇又經時空轉換,對於日據時代移民台灣乃至於灣生的日本人來說,「故鄉」真是百味雜陳又情何以堪。
我們拋開了戰爭、佔領所帶來不愉快的情結,藉著「慶修院」整建,迎奉主神的感人事件,以龍眼樹的故鄉借題發揮。希望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擺脫種族和殖民政策的恩恩怨怨。不論世局如何變化;人生如何際遇,希望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棵樹,一棵紮根在故鄉;懷抱在心懷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