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美麗的歐敏















小時候,我住在偏遠的山區。村子裡有日本醫師,有瑞典牧師,有說國語的老師和警察,有說著泰雅族語的原住民,有說台語、客語的商人,還有一批大概是來自中國山東、湖南、河北……說著不同方言的軍人。
  日本人吃飯糰配味噌湯,瑞典人吃麵包喝牛奶,泰雅族人吃小米麻糬喝米酒,軍人吃饅頭配豆漿,我們吃稀飯配醬瓜。不到百戶人家的小村子裡,儼然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雖然在此多元文化的環境下童年的我看見文面的泰雅族人時,還是難免嚇得要躲起來。
    長大後明白泰雅族人只有英勇男子和懂得織布技巧的女子才可以文面泰雅族女子臉上青黑色的花紋,反而是賢慧和能幹的象徵呢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原來就從了解開始呀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捉鎖管








小時候,生活在窮家的我,偶爾也有機會嚐到美味食物。那是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來,用鹽醃過的「鎖管仔」。只要稍微清洗,用薑絲墊底鋪在小盤上,灑一些蔥茉,也可以加點豆豉,蒸一下就可以上菜。當時只知道「鎖管仔」好吃、好鹹又好下飯,有時候吃到一嘴都是黑墨,還可以吐著黑舌頭出來嚇人。但從來不知道「鎖管仔」是什麼東西?究竟是從那裡來?怎麼會長成這模樣?只約略知道鎖管是從海裡來的。也有人說鎖管就是小魷魚?和魷魚、章魚….一樣是一種產自海洋的「魚」?可是怎麼看都不像魚?手、足觸鬚都長在頭上?要怎麼游水?會「走」路嗎?
因為家鄉近山遠海,我們從來沒有海的印象,從來無法想像海裡的世界。海洋到底是什麼樣子?海裡怎會有這麼奇怪的生物?
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多次去漁港和捕魚的老船長聊天,他告訴我捕捉鎖管的技巧,談到了人類和海洋的密切關係,瞭解漁民生活和漁村文化。更讓我驚奇的「發現」台灣四週竟然都是海。原來我的家鄉離海那麼近,原來我們都是海洋的子民。

編繪《捉鎖管》這本書,不在於捉鎖管的技巧,也不是要討論鎖管的生態。台灣人擁有海洋的宿命,我們生而為大海子民,探索大海;認識海洋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台灣山林野趣

我在五節芒草中找到一個隱密的鳥巢。一對褐頭鷦鶯細心的用芒花和禾草,編織了一個口袋形狀的鳥窩,並且還畫蛇添足般,在口袋頂端加蓋了一個沒實質作用的屋簷。牠們將會在這團草蓬屋裡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牠們的後代也將會在這裡繼續蕃衍生存。
環顧四週,褐頭鷦鶯的家建築在一片荒煙蔓草,惡水橫流的沼澤區。除了蔓生雜草之外,附近還長了一兩棵不中用的黃槿。數種牽牛花、水丁香和各種不知名的小野花,相繼在週邊鋪地開花。較遠的地方有廢棄的荷田,是鄰居紅冠水雞和黃小鷺的家,也有和各種水鳥流連其間捕捉小魚。荒草地裡蚱蜢、蝗蟲…..不計其數,是伯勞和紅隼的美食餐桌。從遠地飛來的候鳥,總會造訪這一片「流奶與蜜」的伊甸園。褐頭鷦鶯堅守家園,成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然而,這麼美麗的環境,卻是人類眼中不適合居住的惡地。
我喜歡遊山玩水,喜歡攝影、繪圖,喜歡一切屬於自然天成的人、事、地、物。繪圖不獨名山大川,攝影也可以不分晝夜陰晴。不論是千年古蹟或是新建高樓;萬紫千紅的花園或俯拾即是的落葉;長在山巔的小花或是位在偏鄉的老樹;爛泥坑裡長出來的水蠆或是從北國飛來的候鳥………。任何樹石草木,花鳥蟲魚,只要是美的事物,在在都會是我心目中的美景、美圖。
陰霾天氣黝黑山腰上,隱隱約約一株淡紫色的山櫻自顧開花。花色沒有藍天陪襯,沒有叢簇花海呼應,萬綠叢中一枝獨秀。我欣賞它艱毅的勇氣,佩服它生存的毅力,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我攝影留存,讚嘆它生命之美。
傍晚在山路上偶遇一位戴斗笠穿雨鞋的婦人,正朝著下坡的山路躅踽而行。背後的竹簍裡只裝著兩條瘦絲瓜。我拿出紙筆速寫她回家的背影,畫出了簡單、質樸、樂天、滿足的生活。
我也去過許多知名的風景區,和所謂的熱門「景點」。在那裡,我和大眾遊客一起分享那些經過維護和營造的美景。然而,最能感動我心的不是精心栽培的奇花異草,不是萬眾矚目的假山瀑布,而是經過演化粹鍊、時光折磨、日曬雨淋的山川草木所堆砌出來的自然景觀,以及先民克服萬般困難,胼手胝足洗鍊出來的生活文化。
我以畫畫寫寫,走走看看的心情來畫寫本書。不論是壯麗的山河或是路邊野草,這些和我們一起生存,又屬於我們生活文化的元素,可以感動我的事物,全部畫、寫在書上。
本書也不是風景導覽,旅遊解說的書,不希望讀者跟著書本按圖索驥。因為世間的美景盡在個人方寸之中,美好的境界也都存在自己腳步之間。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我媽說「嗚嘎逼啦!」


《我媽說》

「嗚嘎逼啦!」
我面帶愁容,準備要出門上學去了。家裡還有別人,是附近的鄰居太太們,沒事總會聚在我家裡說長道短。背上書包,出門前,以企盼和期待的眼神再望媽媽一眼。媽媽知道我心裡想著什麼?也知道我要的是什麼?只見她在鄰居面前,不經意的看我一眼,說:
「嗚嘎逼啦!」像平常一樣再叮嚀一句:「路上小心!」
然後繼續她車縫衣服的工作,並應付鄰居的話題。
我的希望落空倒也不甚意外,因為「嗚嘎逼啦!」是媽媽最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話,意思是「沒有錢!」。
媽媽曾經是地方上有錢人家的千金,嫁到外鄉以後,卻不幸落得必需辛苦做裁縫來養家活口。媽媽的個性倔強,她認為自己是油蔴菜籽命,沒有臉回有錢娘家去訴苦乞憐。何況在那個時代,大家都說「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媽媽也一再教我們人窮志不能窮,再苦的日子也要咬牙撐著。她禁止我們在外人面前談到有關「錢」的事情,因為在人前說到「沒錢」是多麼難堪的事。
媽媽曾經在山地學校任教,學會了一兩句原住民語言,「嗚嘎逼啦!」是泰雅族語,表示「沒有錢!」的意思。平常這樣說沒有人聽得懂。於是這句「嗚嘎逼啦!」就成為我們家人通用的密語。我聽了也不需要多問,反正「沒錢」是家常便飯。
我落默的離開家門去上學。但是今天「嗚嘎逼啦!」讓我下定了要逃學的決心。
要不到錢為什麼不敢去上學?又為什麼要逃學呢?因為,全班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沒有繳班費。自從開學以來,老師一直催繳班費,全班同學都交了,只剩我一個人老是「忘記帶!」老師下最後通牒:
「十塊錢班費都繳不出來嗎?明天再忘記帶,你就不要來上學了。」
那個時代,大家都很窮,但是我家裡更是一窮二白。父親離家在外,我們一家四口,全靠著媽媽幫人做衣服糊口度日。我們的生活所需處處捉襟見肘,三餐都是有一天沒一天。開學了,好不容易湊足學費,那10元班費就是額外支出,要期待著有意外收入。我們都知道家裡窮,媽媽辛苦,平常不敢要零用錢,但是班費是非繳不可的呀!
上學路上,我避免和同學走在一起,故意叉開道路,閃進一條田埂小路走到田中央去。先躲在一處稻草堆後面,把襯衫和帽子,連書包一起藏在稻草底下。脫下學生制服搖身一變,就成了遊蕩在外,不用上學的「野孩子」。什麼點名、曠課、班費、作業….,因為「嗚嘎逼啦!」全數都拋在腦後。我繞過遠路背向學校和家裡,朝著繁華喧鬧的城鎮走去。
田間小路會經過帝爺廟,那是我們精神信仰的家廟。廟裡供奉的帝爺公,也是我們的保護神。媽媽每有不如意的事,總會帶著我到廟裡向帝爺公傾訴。我從來不知道媽媽口中念念有詞求的是什麼?但事後總會看著我,然後偷偷擦拭眼淚。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傳統觀念上,男孩就是家裡的支柱重心,我是媽媽未來唯一可以倚靠、可以指望的人。然而今天,這個未來希望的救星,竟因為「嗚嘎逼啦!」,落得逃學的下場。
我心裡真是五味雜陳,但還是戰戰兢兢地走到神龕下。
「帝爺公………….」我低頭雙手合什不敢正視祂,也不知道要祈求什麼?最後終於忍不住終忍脫口而出:「是『嗚嘎逼啦』害我要逃學的…..
祈禱完還是不敢抬頭,只偷瞄了神像一眼,看見赤腳的帝爺公,左腳踏著龜;右腳踏著蛇。
有關玄天上帝成佛的故事,我並不是很清楚,只約略聽說其中和龜、蛇有關係。
離開帝爺廟,好像已經將所有罪惡交待給神祗一樣,陰霾的逃學心情已經開朗,只要再越過一條小溪溝就可以到達今天的天堂樂園。下溪溝正要跨過木板橋時,赫然看見……..一條…….蛇?不,不是蛇,是一隻烏龜…..?不是,不是,都不是,是一條蛇穿過一只烏龜殼?事實上那是一隻傳說中罕見的「龜蛇」。一種奇特的動物,有著烏龜的身體和四隻腳,但頭、尾卻像蛇一樣伸長,真的就是龜和蛇的合體。民間有諺語:「龜蛇,龜蛇,咬到會睏棺材。」用台語念起來很順口。意思是,被這種叫作「龜蛇」的動物咬了,會有生命危險。
我立刻想到了今天逃學要去的地方,是草屯鎮上的老街,街上兩旁有許多跑江湖叫賣的攤位。其中有一攤是賣膏藥的,身邊老是帶著一只會蠕動的布袋,聲稱裡面裝的是「龜蛇」。只是用來賣關子招徠好奇路人圍觀,口口聲聲說等一會要抓出來給大家瞧瞧。我是他老忠實的小觀眾,曾經好幾次痴痴的等著要看龜蛇的真面目,卻從未看過布袋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眼前這隻像龜又像蛇的怪物,就是活生生的「龜蛇」,看牠行動笨拙正努力想要爬進乾溝裡。我見機不可失,不知那來的膽量,用手倒提起「龜蛇」尾巴,另一手抓一根竹桿抵住牠的頭頸部,讓「蛇頭」離我身體遠遠的避免被咬到。一口氣跑到老街,路上鬧哄哄的人群跟隨著,來到賣膏藥攤位上。
「賣給你多少錢?」我壯著膽問賣膏藥人。
「五元!」賣藥人二話不說。
我不敢討價,倒是圍觀的人抱不平說「不可以騙小孩啦!」最後竟以十元成交。
帝爺公派遣龜、蛇,解決了「嗚嘎逼啦!」
第二天又是上學的時間。不用再等媽媽說「嗚嘎逼啦!」,我背著書包,口袋裡裝著十元班費,踏著堅實的腳步,帶著快樂心情上學去了。

《後記》
長大以後,我當了百科全書的美術編輯。想知道從前那隻像龜又像蛇的怪物,究竟是什麼動物?好奇心驅使,讓我翻遍所有脊椎動物、爬蟲動物的書籍、圖鑑和記載,也詢問了相關研究的專家。答案竟是:世界上不可能有這樣的動物。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野鳥好好看


《前言》
長久以來從事野鳥生態繪畫,工作成果可以看到的,或許僅僅是一張張平面的、單薄的野鳥圖像而已。其實,真正的繪圖工作是在描繪之前,在看不見的圖像背後,在烈日下、在泥淖裡、在高山、在森林……,在數不清的田野觀察、記錄的日子裡。
為了收集野鳥生態資料,必須走出室外,攝影、觀察、記錄、描述、繪圖……。野鳥的一舉一動,田野的夏榮冬枯,森林的一草一木,任何鳳毛麟角,相關蛛絲馬跡,都會是繪圖參考的必要元素,也是生態畫的精髓和準則。身體力行,和野鳥們一起體驗我們的自然環境,即使櫛風沐雨,餐風宿露,自是甘之如飴。
值得欣慰的是,這些觀察的結果,除了留下野鳥生態紀錄影像之外,觀察的過程中,吉光片羽,竟也留下了許許多多心得手札和速寫圖像。有的是現場觀察紀錄,有的是日後反芻歸納的結論,有的是速寫筆記,有的是繪圖草稿,甚至有的只是生態繪畫的半成品。林林總總收集起來,在書中也可以當作觀察野鳥心得的圖解和詮釋。

我雖然只是個繪圖者,但是親身體驗野鳥自然生態,難免涉入環境議題,也難免建立人、鳥、環境關係之我見。書中許多對於野鳥的文字描述或圖像描繪,都出於實際觀察所得。相關野鳥常識,也有參考和依據。或有悖於現在所謂「正統」的鳥類知識,讀者也不必蠅頭細批。我以為,任何形式的知識都是為了服務人群,從田野裡所獲得的知識,才能真正服務住在田野上的人群。本書出版,若有所期待,不外是鼓勵更多田野人,貢獻更多在地的田野知識。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我的翎毛朋友 / 野鳥的秘密

 

玻璃窗外還有許多神秘的野鳥故事:
五色鳥老是喜歡站在黑板樹上發出「救--救,火--火」的聲音。
紅嘴黑鵯一見到我開門出來就緊張的不得了,還常常作勢想要攻擊我。
家燕媽媽帶領著一家四口小燕子,在天線上排排站好,一一教牠們如何在大樓間穿梭飛行。
有意亂情迷的野鴿子,在矮牆上賣力的踏著求偶的舞步。
還有一群調皮的綠繡眼,每天一定飛來在我家盆景樹上洗「露水澡」。
………………………
有一天,頂樓外面傳來吵雜的鳥叫聲,並不是平時熟悉的麻雀。原來是一小群大卷尾和一大群八哥,正在樓頂上的天空大打出手。雙方各自呼朋引伴互相追逐,一時鳥羽紛飛戰況激烈。
聒噪的樹鵲、台灣藍鵲也常常飛來加入戰局。牠們各擁山頭,各自佔領一棟大樓頂上,彼此厲聲囂叫威嚇對方。我的玻璃窗外,儼然成為野鳥們的戰場。
鳥類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都是這麼溫馴可愛。平時,牠們相安無事,過著自己的生活方式,偶爾也會為了食物和領域發生爭執。
玻璃窗外的野鳥們,已經適應了人類的社區生活,牠們在人類居住剩餘的空間裡,學會了和我們和平相處的方式。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野地食堂

媽媽說,今天有錢進帳了,可以吃點特別的。
「酸辣湯!」一聽到可以買外食吃個夠味的湯,全家人都眉飛色舞,要我帶著五塊錢和一只大碗公,到斜對面山東麵館去買酸辣湯。山東人老板看到我的大碗公就「嘿--嘿」的笑著,因為這只碗公口徑比一般的大一些。老板和我都心照不宣,他知道大碗的用意,湯要滿滿的裝,而我只會付給他五塊錢。看著老板一樣樣拿出豆腐、豆乾、酸菜、豬血、竹筍、白蘿蔔、紅蘿蔔,高麗菜、榨菜和肉絲…….,刀法伶俐,先切片再切絲。放進大鍋炒一炒,加一大瓢水,再衡量我的大碗公,笑一笑又再加多一點水。調味、勾芡、起鍋,然後倒進我的大碗公裡滿滿的。我小心端著五元的「大」餐過馬路回家。只花個五塊錢就可以全家「吃館子」,不但菜色豐富,有酸又有辣味,黏黏稠稠的又有質量感,真是人間美味又幸福美滿啊!
就在我學齡前的最後一年,我們全家從霧社山村輾轉搬到台中。又不幸遇上了八七水災,再顛沛流離到了南投鄉下,寄宿在「青瞑婆」農舍家裡。雖然寄人籬下,因為少不經世,看不到鄰居們異樣的眼光,也聽不懂主人家的冷言諷語,反而對新環境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好玩。
媽媽做洋裁,在街上租個小店面,住的和穿的問題解決了,只是怎麼吃?有沒有得吃?吃什麼?真是窮人生活的一大學問。家裡沒有廚房,沒有餐桌,能煮食的只有一個炭爐,拿撿回來的樹枝當柴火燃料。最窮的時候,連木炭都買不起,還得撕下舊筆記本,一張一張放進爐灶裡,煮熟一鍋粥來充飢。主食是捉襟見肘的,幸好隔壁就是米店,讓我們買米賒帳,一次買米一公斤,都記在牆壁上。副食菜餚可有可無。有時,兩塊豆腐沾醬油全家分食;無時,鍋粑灑一些糖也是一餐。鄉下市場就在家附近,各種菜色都是來自產地,品質新鮮、價格便宜。買不起的還可以求諸野外。只要有山林有野溪,吃的可都是山珍美味。何況生活上的一切苦楚,只要有苦命的媽媽擔當,作一個窮家小孩,其實是快樂無邊的。
年少的我只知道家裡生活,比起同學、鄰居都還要貧窮,常常三餐不濟,而我又是當時家中唯一的「男人」,覺得有責任要替母親分擔一些。有機會到山邊、田野玩耍,總是覺得應該帶一些「食物」回家,和大家一起享受。那怕只是微不足道的野菜、野果,能吃的、能帶走的,都會想辦法帶回家以孝順母親,分享姐妹。這個習慣一直陪著我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那怕早已經是衣食無虞匱乏,每當我在外面餐廳嚐到了好吃的食物,總是要「包」回家以饗妻兒。這個習慣早已深植我心,影響我意,回想起來,也真是因為「窮」養成的好德行。
人人都有窮故事;家家都過窮生活。從物質缺乏的貧窮年代長大的人,嚐遍了生食、火烤、土窯、竹筒、包葉….之後,我們體會到,只要食物新鮮、道地,無一不是山珍海味,也無一不是珍饈美饌。為了取得可以吃的食物,過程上,無論是摘的、撿的、抓的、偷的…..,說起了只會笑出眼淚。窮經驗代表了人生歷練豐富,幾經窮苦滋味長大成人之後,訴窮似乎比炫富要來得知足多了。
「野地食堂」用文字記錄著飽食的背後,有淚水也有歡笑、有辛酸也感到幸福與滿足;用圖像反芻著貧窮生活,也可以咀嚼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