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海田石滬


由地方政府委製的繪本受限很多,內容除了必需要健康、清新、正面之外,還要有教育性、適讀性、推廣性….等等,非關文學、藝術的要求,而且必需要在指定的範圍內取材發揮。說是「自由創作」,實際上到了作者可以「創作」的時候,海闊天空通常只剩下狹隘、曲折的一線天空間。常常還要屈從幾位評審委員的喜好,或配合官員們的施政步調,拐彎抹角置入推銷他們的德政。唯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安排到地方上「深入」瞭解,對於喜歡田野調查的我來說,無非是最大的創作誘因了。
然而,這般狹隘膚淺的創作空間,除了緣木求魚還能創作出什麼好的作品嗎?就只能仰天期待所謂的「神來之筆」了。
2011**日,我和幾位繪本繪圖者一起來到澎湖,為了實地體驗地方生活,從而落實繪本製作,三天旅遊各憑本事各取所需,在小島上穿梭。雖然談不上是田野調查只是走馬看花,不過,確實也蒐集了不少繪畫所需的圖資。
我的題目是「石滬」,而澎湖最有名的石滬在七美鄉。七美的「雙心石滬」規模大,保存完整,並且以兩個愛心形狀的石滬,被隱喻成年青男女永浴愛河的象徵。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觀光,也願意在愛情上推波助瀾,吸引年青遊客前來朝拜。看起來,我的「石滬」繪本非得要著力在「愛情」上不可。不過我以為,石滬的存在原是地方社會發展的結果,是生存果腹,與大地環境共存的歷史痕跡,不可以為了觀光、繁榮的理由,而曲解了它存在的真實意義。
於是,我安排這本書的主題架構是人,動物和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平時,我常用人的角度來看動物的行為;這一次改用島上動物們質疑的眼光來看看人的行為。畫面的背景不用贅述,都是澎湖風光,海岸、漁村、咾咕石….,都述說著當地的語彙。於是一本以石頭建物用來當作捕魚工具,實則有天、地、人和合運轉概念的繪本渾然天成。有故事內容,有教育文化、有環境生態,可讀、適讀,就是少了一點施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