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捉鎖管








小時候,生活在窮家的我,偶爾也有機會嚐到美味食物。那是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來,用鹽醃過的「鎖管仔」。只要稍微清洗,用薑絲墊底鋪在小盤上,灑一些蔥茉,也可以加點豆豉,蒸一下就可以上菜。當時只知道「鎖管仔」好吃、好鹹又好下飯,有時候吃到一嘴都是黑墨,還可以吐著黑舌頭出來嚇人。但從來不知道「鎖管仔」是什麼東西?究竟是從那裡來?怎麼會長成這模樣?只約略知道鎖管是從海裡來的。也有人說鎖管就是小魷魚?和魷魚、章魚….一樣是一種產自海洋的「魚」?可是怎麼看都不像魚?手、足觸鬚都長在頭上?要怎麼游水?會「走」路嗎?
因為家鄉近山遠海,我們從來沒有海的印象,從來無法想像海裡的世界。海洋到底是什麼樣子?海裡怎會有這麼奇怪的生物?
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多次去漁港和捕魚的老船長聊天,他告訴我捕捉鎖管的技巧,談到了人類和海洋的密切關係,瞭解漁民生活和漁村文化。更讓我驚奇的「發現」台灣四週竟然都是海。原來我的家鄉離海那麼近,原來我們都是海洋的子民。

編繪《捉鎖管》這本書,不在於捉鎖管的技巧,也不是要討論鎖管的生態。台灣人擁有海洋的宿命,我們生而為大海子民,探索大海;認識海洋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台灣山林野趣

我在五節芒草中找到一個隱密的鳥巢。一對褐頭鷦鶯細心的用芒花和禾草,編織了一個口袋形狀的鳥窩,並且還畫蛇添足般,在口袋頂端加蓋了一個沒實質作用的屋簷。牠們將會在這團草蓬屋裡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的家,牠們的後代也將會在這裡繼續蕃衍生存。
環顧四週,褐頭鷦鶯的家建築在一片荒煙蔓草,惡水橫流的沼澤區。除了蔓生雜草之外,附近還長了一兩棵不中用的黃槿。數種牽牛花、水丁香和各種不知名的小野花,相繼在週邊鋪地開花。較遠的地方有廢棄的荷田,是鄰居紅冠水雞和黃小鷺的家,也有和各種水鳥流連其間捕捉小魚。荒草地裡蚱蜢、蝗蟲…..不計其數,是伯勞和紅隼的美食餐桌。從遠地飛來的候鳥,總會造訪這一片「流奶與蜜」的伊甸園。褐頭鷦鶯堅守家園,成為台灣特有亞種鳥類。然而,這麼美麗的環境,卻是人類眼中不適合居住的惡地。
我喜歡遊山玩水,喜歡攝影、繪圖,喜歡一切屬於自然天成的人、事、地、物。繪圖不獨名山大川,攝影也可以不分晝夜陰晴。不論是千年古蹟或是新建高樓;萬紫千紅的花園或俯拾即是的落葉;長在山巔的小花或是位在偏鄉的老樹;爛泥坑裡長出來的水蠆或是從北國飛來的候鳥………。任何樹石草木,花鳥蟲魚,只要是美的事物,在在都會是我心目中的美景、美圖。
陰霾天氣黝黑山腰上,隱隱約約一株淡紫色的山櫻自顧開花。花色沒有藍天陪襯,沒有叢簇花海呼應,萬綠叢中一枝獨秀。我欣賞它艱毅的勇氣,佩服它生存的毅力,和與眾不同的風格。我攝影留存,讚嘆它生命之美。
傍晚在山路上偶遇一位戴斗笠穿雨鞋的婦人,正朝著下坡的山路躅踽而行。背後的竹簍裡只裝著兩條瘦絲瓜。我拿出紙筆速寫她回家的背影,畫出了簡單、質樸、樂天、滿足的生活。
我也去過許多知名的風景區,和所謂的熱門「景點」。在那裡,我和大眾遊客一起分享那些經過維護和營造的美景。然而,最能感動我心的不是精心栽培的奇花異草,不是萬眾矚目的假山瀑布,而是經過演化粹鍊、時光折磨、日曬雨淋的山川草木所堆砌出來的自然景觀,以及先民克服萬般困難,胼手胝足洗鍊出來的生活文化。
我以畫畫寫寫,走走看看的心情來畫寫本書。不論是壯麗的山河或是路邊野草,這些和我們一起生存,又屬於我們生活文化的元素,可以感動我的事物,全部畫、寫在書上。
本書也不是風景導覽,旅遊解說的書,不希望讀者跟著書本按圖索驥。因為世間的美景盡在個人方寸之中,美好的境界也都存在自己腳步之間。